教学日记
潘雅婷
上个学期开始,规定每次小组留下来晚扫时间都不超过3点45分,这样方便家长等待的时间不会太久,这周三的下午和往常一样到了四点我来到教室进行最后的检查,刚到班级发现小天还在教室认真地用抹布在擦每一位同学的桌子。“你怎么还没走?都4点了,你怎么没和其他组员一起离开?”许是我的声音惊到了这个孩子,他一愣,淡淡的说:“我让他们先走了,不想他们和我一起辛苦。”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不知道下句怎么接,换做其他孩子可能更希望先走或者至少和其他组员一起离开吧。“那你怎么留下来一个人擦桌椅?”“老师,你今天说不能在桌椅上乱画,我看到有的同学桌上有许多铅笔划过的痕迹想着还是擦一遍吧,但是其他几个人有小饭桌老师等着,我就让他们先走了。”
说完,他继续干着,看了眼手表已经4点05分了。其实眼前的这个孩子从学习上来说应该是后进生的那一类吧。字不工整但也算认真,算题较慢但也算勤奋。有时,听写错的较多会跟他急眼,急着跟他大声几句,那是他准会给你一个无辜的眼神。或许在成绩上不出众的他会认真地记住你的每一句话。小小的个子却有着惊人的责任心,我这个大人应该向他学习吧。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晴
俞梦雅
昨天有去百家湖小学参加了“基于儿童和课标的语文教学”作文展评活动,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进入三年级后,作文似乎成了大多数孩子们心中的魔咒,只要一到作文课,怨声载道就不绝于耳了。殊不知,作为老师的我心中也是一团浆糊。怎样指导作文,怎样点评作文,这些关键的要点在我看来都是那么模糊不清,甚至求助教参、教学用书等也只能得到笼统的概念。这次去听课,我心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明晰了很多。
一、合理分配作文课教学时间
一节成功的作文课,其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老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练笔,以及老师的点评。这次展示课活动中,要求作文课按照: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练写15分钟,教师点评10分钟的结构来安排。一开始,我觉得不太可能,15钟若是放在平时,我可能刚给学生分析完本次写作的主题,可是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我才意识到这样的要求是可行的。如梅玲老师执教的《xx的自述》一课,她以两个第一人称编写的谜语导入,让孩子们在猜谜的过程中就对自述要用第一人称有了清晰的认识。可见,把每一句教学语言与作文教学密切联系,缩短讲解时间也不是难事。除了有效的讲解,充足的写作时间也不能少,当然这里的写作时间不是为让孩子们完成作业而留的,而是为了训练孩子语言能力而留,以片段为主的训练是本次活动中每位教师都使用到的方法,特别是吴勇老师设计的评价标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在写作之后,自行对照评价标准就可以清楚地评判出作文的有缺点,这让作文的点评和指导更加广泛而深刻。
二、转换教学和学习的位置
在聆听吴勇老师的《“精准知识”让习作教学形成“生产力”》的讲座中,吴勇老师的一席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信地对在场的老师说:“每一位拿到我教案的老师,听过我作文课的老师,都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这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闪过,那一刻,坐在台下的我,不正是一位听课的学生嘛,而评论这节课的好坏标准,就是这节课之后我是否能够去运用老师所讲的内容。反观我在设计每一节作文课的时,却很少去想我的学生在听完这节课后能否把作文完成,我总是片面的认为,让所有孩子都掌握每节课写作方法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不去换位思考和努力改进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作文的过程,需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设计每一节课。
好的作文课去学习和借鉴,但更需要我们需要反思,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研究作文教学相关的著作,在不断研究学习中解开自己心中的教学疑惑。
2016年3月27日 周日 晴
汪云洁
这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做过的原题下次还会错?
主要的刺激来自于上周刚考完一二单元的卷子,里面第一篇阅读理解《如果麦子没有考验》就是考过的原题,文章一样,所有的题目几乎和去年考过的那次试卷一样,考前我觉得这篇阅读答题情况应该不错,可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答题情况和第一次考试差不多,没有改善!原先会做的得分率依然很高,不会的还是错错一大片,这让我很受伤/(ㄒoㄒ)/~~再看一下其他班级,情况也是如此,我就纳了闷了:为什么考原题还错这么多?
课后,我以闲聊的方式找了一些学生了解了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1.题目本身难度较大,学生当时听老师讲解时,好像是听懂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只不过匆匆记下答案,再次遇到时仍然不会做。 2.学生思维定势和先入为主的原因。 3.有些学生比较浮躁,再次遇到此题时,一看是做过的,不假思索便着急下笔,结果因为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而写错。4. 还有一些基础较薄弱或心浮气躁的学生,考试时压根不认识这是见过的题目,结果只能是“原地打转”……不知怎的,我想到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比喻:同样用水浇海绵和水,两者都湿了,但海绵内部蓄满了水,但石头只有表面是湿的——水就好比知识,海绵和石头好比是不同的学生,或者说它们代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态度、方法、习惯不一样,带来的结果肯定大相径庭。
其实,我做得也很不够,有时讲题目还是图快了,缺乏思路的点拨,尤其是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每次觉得大部分人听懂了就过去了。其实高年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当有些学生听不懂时,他们并不会表现出来,于是又失掉了一次又一次学习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远非一时一日之工,只能在教学中慢慢探索,慢慢改进。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路曼
本周可以说是听课周。周二听一天,周四一天也有的听。我没有听过低年段的课,跟着孔珊珊老师一起走进美丽的童话,漫步在林间,发现原来低段的课也可以这么有趣味,但这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也重新听了《summer》这首轻音乐,原来课文文字也可以写成诗的形式,配上音乐,添上引导的话,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绪翩翩起舞,似乎要变成小鹿走过很多有趣的地方,或者就像是萧红园子里疯长的生物。
本周上《三顾茅庐》要求学生背诵《三国演义》开篇词,好多人把“惯看”、“古今”、“笑谈”等词背反,我觉得语序易错也许是现代口语习惯导致的,等他们积累更多古文,语感丰富了就会减少这样的错误。我们班还有一个女生背书是往外蹦字的,和她解释画面也还是断句很奇怪。而且平时读书时她也是如此。但有的同学课文还没学就可以读得很流畅甚至有感情。
最近看到班上盛行下象棋,“老师观棋不语真君子”,“老师给你看我有一个绝杀”……希望这股热风可以持续到上练习时。
以上是本周印象深刻的三件事。
教学日记
谢爽
最近班内的学生在我的推荐下都喜欢上了杨红樱的儿童小说。他们非常喜欢书中极富个性的老师。从不会笑的严老师,总而言之的古老师,上课极有魅力的熊老师,总爱鼓励孩子的体育江老师和音乐查老师,各种类型的老师出场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人气最旺的是体育江老师,这个头上有一撮像消息树般头发的老师,因为江老师不像别的老师,看孩子们淘气,就老批评孩子。江老师最喜欢表扬孩子们,挂在他嘴边的口头禅是“你太棒了!”因为这鼓励,孩子们特别喜欢江老师,关心江老师,甚至为江老师想着那未来的一半,帮助江老师送花给美丽的体育女老师。和江老师一样受孩子们欢迎的是查老师,查老师也是个很善于鼓励孩子的老师,总夸五三班的孩子合唱得最好,他永远正规的服装,用音乐语言来引导孩子进入音乐世界,感受音乐的魅力,用身体语言引导孩子感悟出发声方法。而孩子发现他满头黑发是假发时,孩子还是那么喜欢他,敬重他。还有那被孩子们称为熊家婆的数学老师,严厉可她的课堂极有吸引力。她把数学课演绎得非常精彩,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时时刻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在她的手上,让孩子的目光如舞台的追光灯一样,仅仅追随着她,一会儿这一会儿那。讲到最关键最重要之处,熊老师的声音立即小下去,孩子们不得不屏声静气,竖起耳朵才能听明白。小说还有其他可爱的老师,比如讲到两个实习老师,他们和在任老师完全不同,年轻和孩子一样,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笑呀,闹呀,因为他们本身就还是孩子。
这些老师除了他们的敬业外,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或严厉,或和蔼,或知识广博,或上课与众不同,一个个都跃然纸上,让我不由自主和他们做比较。不知道自己在孩子们心中应该是哪种类型的老师,但是我知道我应该做的一定是那种能够走进孩子心灵,善于鼓励孩子的老师,让孩子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语文课,让我的课堂里飞扬着孩子们灿烂的童心,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一个让孩子们敬重的老师。我知道我必须学会宽容,宽容孩子的淘气,每个孩子都有淘气的年龄段,过了这段时间想淘气也没有机会了,让孩子在他们的淘气年龄中尽量发挥他们的淘气吧!我知道我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在书里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更多更好的吸引孩子们倾听我的课堂。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天气:晴
张晓娟
上课之余,去报告厅听了友善用脑全国现场会的一节课,聆听了专家的点评。
上课老师将目标明确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本节课的学习要点、需要达成的具体要求。此种做法,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指出,学习目标可以一直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时时刻刻明白自己本节课的目的。正如心理学上所认为的,有效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活动需要什么,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更好地适应学习情景的要求。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明确完成这个学习目标需要哪些知识。
回想以前的教研活动、听课活动,似乎这一做法已经推行得有一些时候了,可我一直还未曾将它实际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着做一做也许学生能学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也更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