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语文1组日记

  • 发布时间:2016-03-07 14:34
  • 发布人:
  • 撰稿人:系统管理员
  • 浏览量:994

 

 

201633    星期四 

汪云洁

今天教授《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上课前我以为这个目标会还很容易达成——先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在每一段的时间内找出能概括时间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都在原文中,显而易见),将几个时间点串联起来,就能概括出事件的主要内容了。

但是,在正式上课时,情况远不是我想的这么乐观。问题抛出后,一部分同学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我喊到他们;几个举手回答的同学,总是答不到要点,眼睛扫到哪儿说到哪儿,根本抓不清主次。一连喊了五六位同学,只有两位能简要完整地概述。面对此情此景,我决定引导他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先找出时间线索,然后在每一个时间段,分别找出最能概括日军和中国守军的主要表现的关键词,例如在“193777日深夜”这两段,日军“蓄谋已久、发起挑衅”,中国守军“伤亡较大”,只能“暂时退守”,这样,第一个时间段的内容就概括出来了。我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概括下面的内容,这次学生似乎找到了思路,很快就概括了出来,有些同学说的比较嗦,我又让他仔细斟酌,到底哪些词最具有代表性,更能概括双方表现,几番尝试,全班学生几乎都能简要地概括出整个事件经过了。最后,我又总结了这种抓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印象。

课上完了,回头想想这种方法早就教过了,但如何让学生学会精准地抓住关键词仍是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本找不出关键词,更谈不上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了,从根源上说,还是部分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不够,这不是朝夕就能解决得,更不是光靠老师课堂上几句点拨就能大幅度提高的,还需要学生广泛阅读,提高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才能真正谈得上提高。

 

 

201636   星期天  

俞梦雅

这周四有幸去拉萨路小学听课。伍文杰老师执教的《人类的“老师”》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的“老师”》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说明文,介绍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

这节课上,伍老师在精读课文的环节并没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而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段意,并尝试写一写段意。我心里暗自纳闷,如此大胆放手教学,不会使课堂变成“一锅粥”?可是接下来伍老师的教学让我深深折服。他统计了研究每段段意的人数,初步把握了学生的学情,并针对学生总结起来较困难的第五小节进行教学。他先出示了研究这一段落的五位同学的总结,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总结的共同之处,学生立刻找到了“鸡蛋”“薄壳结构”这两个词,这时伍老师说道:“这两个关键词其实回答了板书上的两个问题。”黑板上两个问题再次印入我的眼帘“人类的老师是谁?”“人类学到了什么?”此时我才恍然,看似没有条理的设计,原来是环环紧扣的,伍老师画龙点睛般的指导让学生快速掌握了“抓住关键”总结段落的方法。没有繁杂的提问,也没有过多的解释,伍老师干净、智慧的教学让我为之赞叹。

语文教学要有方法的指导,可是很多时候我在关注方法指导时,往往会将课堂变成灌输式课堂,这样课堂往往是枯燥的,我也为此也烦恼,听了伍老师的课,我对方法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研究,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合作或讨论,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高效!

 

 

 

晨光中的少先队

谢爽

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照常进行,身边站的是刚入少先队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当广播里响起:升旗,敬礼时,他们刷刷的将小手举过头顶。刘老师会一个个看过去,给他们纠正姿势。每次看到她都是面带笑容,亲切可人的。瞧,她正给班里的孩子带红领巾呢。

 

 

午休风波

潘雅婷

周四中午一进办公室门,宋老师充满责备地看着我:“潘潘,你们班娃娃今天午休特别吵,刚刚睡着就被吵醒了,你赶紧去看看!”听了这句话,我一下子不淡定了,老师们的午休时间本来就短,等到120分孩子来了以后基本就不能再睡觉了。我看了一眼手表,105分,充满自责的同时怒火一下子冲到了嗓子眼。我轻轻地离开办公室,一个箭步冲到班级,只见班里的小陈和小婷确实刚刚结束了奔跑吵闹,现在闷声不响的在班级呆着。我立刻把他们喊到面前,怒斥着:“不是说了吗?120以前不可以到班级,即使到了也在班级安静地看书,你看办公室老师在休息,你们这样子老师怎么午休?”我的声音一下子把这两个女孩给吓住了,显然觉得平时并不怎么凶的我也有特别生气的时候。这时,旁边的瑞瑞小声的说:“老师,刚刚志愿者来到班级,给我们班级扣了一分。”对于孩子来说,给班级扣了一分,那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听了告状的瑞瑞的话,两个女生顿时手足无措,头坑的特别低,脸也是通红,天塌了一般地无助的看着我。空气凝固在此刻,安静地能听到我的怒气。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先在走廊上走几圈,这样好好想想今天犯了什么错!”

一圈,两圈,三圈......两个孩子在走廊上小心翼翼地踱着步子,我想那会一定是她们最难过的时候了吧。陆陆续续有孩子来教室了,看到门口他们走路的身影,其他孩子安静地坐在教室,看书,写作业。

第一节是我的课,上课铃声前的五分钟,我示意这两个女生来到身边,走了十多分钟,小脸已经扑红,泪眼婆娑。她俩看着班级安静地场景头坑的更低了。

我蹲下身子,摸了摸她俩的头。 “知道今天自己错在哪里了吗?”“嗯,中午我妈妈有事,一点就让我来教室了,正好碰见小婷也来那么早,我们俩就在班级玩游戏,没有安静地看书。”“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午休时不安静打扰老师休息.......

看来,十分钟的冷处理已经让这两个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第二节班会,我借机提出了新学期班级在日常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并且选出了班级中午自习时的管理人员小苏和小辰,让这两个孩子关注中午午休时的班级纪律。下周开始要将中午安静看课外书的孩子、课间文明游戏的同学向爸爸妈妈进行表扬。同时,我也进行了对自己班主任管理的反思,如何让学生在班主任不在时仍能够静心做事,而不是需要一个时时叮嘱,围绕在周围的保姆式班主任。一味的斥责,只会让爱你的孩子渐渐疏离你,一时的惩罚或许也只能管理一时,只有让学生自己对班级产生集体荣誉感,自己有主人意识,服从小干部的管理,才能逐步改善现状。

小小的午休,我展开了思考。

IMG_6037

 

 

201635     星期六       

                  路曼

每周都像打仗一样,终于平安度过了一周。本周听了王校的《江南春》。这是我教书以来遇到的第五首古诗,印象里诗的教学要把握三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要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理解诗意并体会诗境。所以我上诗的时候一节课开头读读读,后半截记记记。学生也说喜欢上诗,因为笔记少,导图好画又比别的课文好背。任务似乎比别的课文好完成。然而我却觉得很沉重。总是把诗上的这么生硬,将来某一天孩子偶然看到这首诗,再回想当年学的时候,一定会吐槽老师教的不好,虽然现在他们可能意识不到。我也很苦恼,看到诗总觉得有很多想说的,但是意境又总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就只好我自说自话,然后精炼成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熟记了。王校那节课的亮点就是语气词以及今译白话诗。一个“啊”,孩子体会出赞叹之情;一个“唉”,孩子感受到叹惜之情。这样老师不用枯燥地说,孩子自己就能体会,而且也会很有成就感。这样看似精简了,其实是突出了重点。还有那首古诗今译,我把它盗用到课堂上,学生问老师是你写的吗,好厉害呀,那时还是有些心虚的,事后想以后自己也得想着法让孩子叹服。

以后教诗就要想着法精简,让一点感受印在孩子们脑中。一课有一得就很好,以前总想一股脑的倾倒,其实我能做的只是为他们开一扇窗,风景还得他们自发地寻找。同时课堂中也要想着法显摆自己,吸引孩子,让他们愿意去看窗外中文的风景。

 

 

我的课间  我的精彩

张晓娟

“张老师,张老师,xxxxx又在追跑打闹了,提醒了还不听。”负责的安全小卫士无奈地说着。“好的,你再去提醒一次,等会我去找他们。”我也无力地安慰着。

课间是让我苦恼的,我希望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看书,或者远眺,至少不让我烦心。可是,上次东小故事里听到宫老师的小故事,也深有感触,孩子们课堂上已经静静地坐了那么久,课间还要这样做安静的孩子,我从心底里也是不愿意的。

本学期开始,中年段在倡导“文明的课间游戏”,我想就试试吧。于是,找了个晨会的时间,对同学们说:“最近追跑打闹的现象又出现了,不如我们想想课间可以玩哪些文明的游戏吧!”一双双小手蹭蹭蹭地举了起来。“老师,可以带踺子吗?”“老师,可以下象棋吗?”“老师,五子棋可以吗?”“魔方魔方”……我一一审核通过。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满足,不禁让我一惊,以前是限制得太死了吧!刚好了没两天,问题又来了,“老师老师,我们一下棋就围过来一堆人,都快透不过气了,根本没法下。”我又找了个时间向同学们提出了难题,孩子们给我出主意说:“这样吧,我们分成兴趣小分队,不在这个小分队的就不要去打扰别人游戏。”同学们纷纷表示赞成。自发的组好了兴趣小分队,也很自觉地遵守着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规则,课间活动丰富又有序。

我突然发现,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是不是可以收到更好的成效。

 

上一篇:常技一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