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联合交流,博采众长——江宁区李一婷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

  • 发布时间:2020-10-16 14:14
  • 发布人:李一婷
  • 撰稿人:周卫来
  • 校对人:欧晓方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614

 为促使方圆工作室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理念,2020年10月16日在上坊小学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伊始,由工作室成员朱芳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实践课《树叶中的比》。朱老师通过学生互动,创设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生一起探索寻找问题,在活动中,学生要联系刚学到的比的知识,运用已经掌握的测量长度的技能;要利用统计的思想方法,充分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要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和同伴分享各人获得的数据,共同发现规律。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通过细心测量、认真计算得到正确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树叶中隐藏的规律。

 第二节课是由东山小学的朱芳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这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朱老师设计了以下教法。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量体裁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怎么回事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第三节课是由作室成员张浩老师执教《比的意义》开始,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张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这样的设计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张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课堂结束后高年级成员参与了关于本节课的讨论交流。老师们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听课的感悟。提出了一些建议,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做到语言丰富,赏识语句不够多。只有不断地互相探讨、切磋,才能够反思自己,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