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主题:结合资料 体会情感
二、活动方案:
1. 内容:
(1)项春芹老师执教《少年中国说》
(2)课后研讨
2. 时间:2020.10.22
3. 地点:五8班
4. 人员: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5. 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东山小学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三次活动记录表 时间:2020.10.22 地点:五(8)班教室 组别:五年级语文 参与人员: 熊亚萍、孔令娟、杨明翠、汪云洁、李红玲、徐广凯、沈春香、赵俊、沈斌、项春芹 活动主题:结合资料 体会情感 活动记录: ( 项春芹 ):各位老师,我们的研讨开始,请就今天的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 熊亚萍 ):这篇课文生僻字较多,不太好理解,教学中,项老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交流,突破难点。 ( 孔令娟 ):这篇课文第二段是理解中的难点,项老师定位较好,交流意思后引导学生说画面,然后进行朗读,以读促悟。 ( 杨明翠 ):这篇课文理解上比较难,教学中以朗读为主调,串起教学,意思只要初步把握,通过老师的语言渲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 ( 汪云洁 ):项老师通过交流资料、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板书略简单,建议再精细一些,充实一些。 ( 李红玲 ):第二段用了七种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逐一分析课堂容易显得沉闷,老师通过分成三类,进行三次有梯度的教学,让学生在说意思,想画面,悟内涵中理解课文,领会情感。 ( 徐广凯 ):教师教学情感充沛,师生都融进了课堂,朗读效果好。 ( 沈春香 ):第一段教学对“于”、“则”的理解处理的很巧妙,抓住了这两个字,串起了全段。内容主线清晰,目标明确,如能再加入一些巧思充实课堂,会更加饱满。 ( 赵俊 ):课堂教学效果较好,教学课件外观的再做精美一些会更好。 ( 沈斌 ):背景资料使用得很恰当,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了那段历史,体会作者的用心。 ( 项春芹 ):把握重点,关注细节,这是我特别大的收获。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以及提出的宝贵意见。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10月22日下午第一节课,我们五年级组熊亚萍、杨明翠、汪云洁、李红玲、徐广凯、沈春香、赵俊、沈斌、孔令娟几位教师齐聚五(8)班,参与本次组内听课研课活动。
精彩片段: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之所以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原因,项老师借助资料,让学生走入历史背景,了解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被污蔑为“老大帝国”“东亚病夫”,而国人也丧失了信心。还借助两张图片,直观感受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欧洲列强的贪婪和肆无忌惮。资料简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活动小结:
《少年中国说》中第二段是教学的难点,关于如何突破,组内老师提前进行了交流、讨论,李红玲老师建议:“作者用了七个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教学中如果逐一教学,课堂会显得沉闷,且效率较低,所以,最好不要按照这样的常规。”杨明翠老师说:“第二段理解上很难,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一句一句细细讲解呢?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朗读来让学生感悟呀,当然,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果学生能把对文字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就成功了。”课前的研究、讨论,给上课老师很大的启发,老师们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我们的组内教研因此变得更有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