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第一节课,六语备课组进行第三次活动,由杨明翠老师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精神。课文叙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学生也是耳熟能详。基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和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杨老师没有纠缠于情节的发展,而是从赏析小说的角度,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让学生从大处着眼,感悟文本内核。
值得关注的是,在品析人物的时候,杨老师并不急于研究主要人物孙悟空,而是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先研究白骨精的诡计多端,从白骨精的“三变”中读出她在蒙骗唐僧师徒过程中使用的三十六计,以此引出孙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责”——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有打才有责。围绕关键词“三”,杨老师抓得准,扎得深,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充满课堂的活力。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过程中,杨老师依次出示了原著中的相关段落,架起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引导学生感受到原文所表现的另一种语言美,又分别抓住白骨精的外貌描写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动作描写,将原著与课文相对照,让学生细细品读。把原著中的几处描写自然引进了课堂,既增加了教学的情趣,又提升了汉语的魅力,领略到古典名著的精彩,从而激发出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真正实现“以课文带名著”的大量阅读。
教学时,像这样建立起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找准切口,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才能让课堂焕发生机。(汪云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