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是我们五年级备课组组内公开教学的日子。上午第二节课,杨老师在五(3)班教室执教了《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本节课的教学,杨老师精心设计教案,抓住说明文的特点,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这节课,杨老师能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展开教学,以“领会作者是怎么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主线,立足文本,通过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以及关键词句的诵读体会,实现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如:“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杨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的特点。并告诉学生“列数字”、“作比较”是写说明文时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数字是鲜活的,有生命的,适时地让同学们默读这段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数字的下面,领略了金字塔的宏伟壮观。
教学过程有所取舍,在介绍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特点时,杨老师带领学生共同研讨。而讲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时,让学生先边读过想象建造的过程,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建造过程中运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再次验证自己的想象,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这个过程借助多媒体课件,一带而过。在教完课文后,杨老师让学生了解了解狮身人面像,了解金字塔的浮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极具示范性,给我们全组老师以深思。课后,我们五年级语文备课组进行了研讨,每位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认识到:让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追求的。
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巧妙导入。
1.(出示金字塔图片)你会用文中哪些词来形容它?
2.读好这些词。解释:傲对碧空
过渡:是啊,埃及金字塔凭什么傲对碧空。今天这一节课,让我们走进它,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1.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1、出示学习要求: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的?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3)把埃及的金字塔与家乡的阳山作回比较感受它的高。
(4)小结:这么高的金字塔屹立在眼前,实在太宏伟了。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
(3)算一算,说一说(出示题目:算一算:1、这些巨石如果用一列拥有30节车皮的火车来运,大约要拉多少趟?2、仅这一座胡夫金字塔所需要的石料有多重?说一说: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我估计,如果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c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1)学生交流。
(2)看图,了解金字塔结构的精巧,小结说明方法(板书:语言描述)
(3)指导朗读
4.小结: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引读)
四、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过渡:如此宏伟而精巧的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建造方法。
1.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4、5小节,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两种建造方法?
2.指名回答
3.感受当时的场面,学生画图演示并向同桌解说过程。
4.小结
5.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过渡: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了,今天都带来了吗?赶快拿出来,告诉大家你收集到了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六、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不但知道了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特点与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其实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去读书,去了解,去探究吧,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