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主题:小故事 大道理——寓言故事教学探究
二、活动方案
1. 内容:研讨并观摩戴俊老师的展示课《12.寓言二则》
2. 时间:2021.4.12
3. 地点:二年级8班教室
4. 人员:二年级语文教师
5. 活动形式:观摩+研讨
三、研讨记录
(二)研讨记录表
6. 时间:2021.4.12 | 地点:3-201办公室 | 组别:二语备课组 |
参与人员:全体语文老师 | ||
四、活动主题:小故事 大道理 ——寓言故事教学探究 | ||
(赵祎):戴老师在学课文前进行了学习方法的回顾整理,使孩子明确寓言的学习方法,也是明确学习的目标(知道故事、懂得道理)。 (周首霞): 戴老师从已有的基础(熟字组词)导向新知,从探究“亡”、“牢”的意思入手,并以此作为学习全文的切入点,从释题、质疑,巧妙的引导到对寓言内容的探究,进而对寓言故事的熟识了解。 (何静雯): 巧妙的设计,把孩子直接引导到探究课文内容中去。学生通过探究“亡”、“牢”是什么意思,就读懂了寓言故事。 (肖凤兰):戴老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感悟,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境多角度探究、归纳与总结。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不急于求成,而是因势利导的引导孩子进行道理的感悟。 (宋美萍):戴老师不止步于悟出道理,而是回到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进一步的加深体会。让读故事与悟道理有更深层的内化。 (戴国霞): 戴老师创设情景,既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又帮助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熟悉、对寓言道理的感悟。在训练的过程中,戴老师积极地投入角色,及时进行示范,使孩子的学习更到位。 (庞丽):戴老师反复的对生字进行学习巩固,符合学段的学习特点。把生字的巩固与复述故事紧紧的结合一起,十分巧妙。 (步飞飞):在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上的首席,而是一个课堂上的倾听者,不吝啬将自己欣赏的目光及鼓励的语言送给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有了更多敢想、敢说的机会,张扬个性。 |
五、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4月12日,二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老师认真聆听了戴俊老师的一节组内展示课。课后,对该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评价。
评价意见: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训练到位
学习寓言,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使寓言学习的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戴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恰如其分
这节课环节简练清楚,戴老师根据这个寓言故事题眼“亡”、“牢”容易产生歧异,引导孩子读故事,探究字意,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这种探究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
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在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上的首席,而是一个课堂上的倾听者,不吝啬将自己欣赏的目光及鼓励的语言送给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有了更多敢想、敢说的机会,张扬个性。如在街坊劝说养羊人修羊圈这个环节时,廖老师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让学生说说养羊人的想法,教师的话语和动作生活化,使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中感悟。
语文课到底怎样上,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一要留下语言。积淀大量的词汇,经常运用,不会忘记;第二要留下丰富的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非常丰富的学科;第三要留下能力。书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朗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第四要留下习惯和兴趣。养成了读写的习惯,朗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