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四)

  • 发布时间:2021-11-30 13:20
  • 发布人:项春芹
  • 撰稿人:项春芹
  • 校对人:郭春芽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534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四)

一、主题:一课三磨:“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课堂教学研究

二、活动方案:

内容:《书戴嵩画牛》一课三磨

时间:2021.11.192021.11.242021.11.30

地点:4班,六7班,六8

活动对象:年级语文教师

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双减”背景下,我们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减负但不减质呢?我们六年级语文备课组于11月中下旬进行了为期三个星期的磨课与研究,选择内容为《书戴嵩画牛》一文,承担这次活动的教师分别是汪云洁老师、熊亚萍老师和赵俊老师。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教参中给我们定的教学目标是: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我们组内老师一同研读文本,确定教学重难点。接着汪老师领头组成三人备课团队,三位上课老师全程参与三次教学的教案设计与修改,组内其他老师全程听课学习并提出修改建议。

第一次汪云洁老师执教,汪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梯度,教学中设置了三次读——一读正音读通,二读疏通文意,三读读出人物形象,最后请学生讲故事。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加以体会,如对于杜处士的形象,学生抓住了“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笑而然之”等感受到杜处士是一个爱书画,心胸豁达的人;通过小牧童的动作和语言学生感受到小牧童天真无邪的形象特点。教学中,汪老师还注重方法的渗透,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架,如在学生交流小牧童是怎样嘲笑这幅名画一处时,汪老师先请学生上动作和表情模仿小牧童接着给出提示——只见一个小牧童__________地走过来,____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根据提示把小牧童的表现说得更生动这为达成讲故事这一教学目标指引了方法。教学后组内进行研讨,大家认为问题再聚焦和开放课堂效率会更高,把“杜处士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从哪里看出杜处士尤爱《斗牛图》”和“你从‘处士笑而然之’读出怎样的杜处士”这两个问题合并为一个问题——杜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次由熊亚萍老师执教,熊老师延续了汪老师的教学总体构架,修改了课堂问题,教学变得更为整合。熊老师还在细节上进行了优化,如在指导学生读对读通课文、疏通文意自然停顿后,进行了范读,让学生再次重温与巩固文言文朗读时声断气连的方法,教师泛读后指明一生读,然后再全班齐读,学生将文言文读得更加有韵味了。但教学中我们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在结尾处要不要播放斗牛的视频,是否需要向学生说明牛争斗的时候也有可能是摆动尾巴的。研究发现,今年的教材有变动,新教材中删去了对两牛相斗时的一项注释说明,所以我们揣测这是为了避免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造成干扰,所以把这一处教学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不在课堂上具体呈现,这同时也节约了课堂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处理作业。

第三次由赵俊老师执教,执教前,李洁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妙的想法,她说对于人物形象的感知还可以更为聚焦,之前的教学中杜处士的形象概括为“爱画如命”和“心胸豁达”,但是从全文来看,“爱画如命”其实是一种铺垫,更是一种衬托,杜处士那么爱《斗牛图》,他的这幅画却被小牧童嘲笑,他非但不生气,反而是“笑而然之”,这是多么有胸襟呀,这也与他“处士”的身份相对应,所以杜处士爱《斗牛图》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说是形象特点,在板书说不如舍去,只保留“心胸豁达”。同时,她认为教学中可以抓住两个“笑”(“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对比感受小牧童和杜处士的形象。赵老师按照以上建议,融合自己理解以及班级学情,再次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此次组内一课三磨的教学研究活动,让我们获益良多,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教,大家对于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也一致认为减负提质需要团队的密切合作与共同研究。